河南能源发展网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我的位置: 首页 > 节能环保 > 绿色金融
冷静 | 各地的低空产业园出现“一拥而上”苗头
发布时间:2025-04-14
  |  
阅读量:
  |  
来源:河南能源发展网
分享到: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是密集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各地纷纷谋划低空经济产业园,试图抢占这一新兴产业的先机。

  但是,低空经济越火,越需要冷静的思考。2025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在两会期间表示:发展低空经济要因时因地制宜,防止“现在一哄而上,将来一哄而下”的现象发生。上一轮“通航热”更多的是话题热,很多地方借“通航热”搞圈地运动,建了很多通航或航空产业园,现在不少处于闲置状态,或产业项目名不副实。建议优先盘活上一轮通航热的存量资源,但不要把僵尸企业和低质产能又借低空经济热给救活了。

  2025年4月12日,经济观察报发文《低空经济火了,低空产业园又要一拥而上?》,文中阐述: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热潮之下,不少地方政府急于抢占赛道,在缺乏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的情况下仓促上马项目。部分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并不匹配。例如,某些内陆城市既无航空产业基础,空域资源也相对紧张,却依然规划大规模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期望复制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往往导致规划与实际脱节。这当中有规划逻辑的倒置问题。许多地方政府未充分评估本地产业基础,仅因政策风口仓促立项。例如,某四线城市模仿深圳规划“无人机全产业链园区”,却因缺乏芯片制造能力,最终沦为组装基地。而且,从目前规划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来看,各地产业园定位高度雷同,80%以上聚焦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忽视配套服务与应用场景开发,形成“千园一面”的格局。

  低空经济到底有多火

  低空经济的热度,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发布的《2023 年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2023 年我国通用航空全行业完成生产飞行 114.8 万小时,同比增长 11.7%。截至 2023 年底,我国通用航空企业达到 5991 家,同比增长 14.4%;通用航空器在册总数达到 39980 架,同比增长 10.6%。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 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24 年 2 月,《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到 2025 年,低空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低空经济总产值超过 3 万亿元。随后,一系列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从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 50 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其中,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成都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已集聚了 100 余家相关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长沙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则依托其在无人机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打造了全国首个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

  强行发展低空经济的问题

  然而,在低空经济火热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一些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时,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不仅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给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部分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薄弱。低空经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对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然而,一些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一些地区虽然拥有一定的空域资源,但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难以吸引优质的企业和项目落地。

  一些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时,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低空经济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旅游等。不同的领域对资源和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然而,一些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盲目跟风建设一些热门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一些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纷纷上马低空旅游项目,但由于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这些项目的运营效果并不理想。

  一些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时,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严格的安全管理。然而,一些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时,过于注重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安全管理的投入。例如,一些地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航需求;一些地区在无人机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导致无人机 “黑飞” 等安全事故频发。

  发展低空经济要因地制宜

  事实上,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低空经济。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空域资源、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才能实现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空域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来说,发展低空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打造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例如,成都、长沙等城市,凭借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都通过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了一批无人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企业,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长沙则依托其在无人机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打造了全国首个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并积极拓展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对于一些空域资源有限、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发展低空经济则需要更加谨慎。这些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细分领域进行突破。例如,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低空旅游项目,通过低空观光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一些农业大县,可以发展农用无人机项目,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植保、作物监测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一些地区还可以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享空域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各地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应深入评估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将低空经济打造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