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公布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2022年转型绩效考核结果,濮阳再次获优秀等次,实现了国考“三连优”。
素有“石油之城”的濮阳,转型发展转向了哪儿?获得“优秀”的支撑是什么?
制造业中的诸多“首个”就是答案:全省首个“零碳工厂”诞生在这里;省内首个风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这里投产;中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落户这里;全省首个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也在这里……枯而不竭,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说:“因为我们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先以‘制造业倍增行动’为抓手,实现了以新换旧、腾笼换鸟。”——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濮阳,把资源枯竭这一难题当机遇,把“老包袱”当“财富”,积极推动传统化工与前沿技术“高位嫁接”,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9月14日,记者走进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厂区,两辆“庞然大物”非常抢眼。“它俩的学名叫‘大功率冲砂修井机’,用于修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山、碎石都不怕,即将出口英国!”公司总经理孙占鸽说,做出“大物件”要下“绣花功夫”,一辆车上至少有10项自主知识产权,是研发人员“磨”出来的。这个昔日的中原油田特种车辆修造厂,成为当今特种车行业中的“大明星”。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产品风行欧美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濮阳人眼中,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更不等于夕阳产业。他们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羽绒制品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新兴产业抢滩占先。“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应有之义。”万正峰说,濮阳正在通过打造新材料产业,培育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聚碳酸酯(PC)材料订单供不应求。探其原因,展厅里的展品给出了答案。日常用品茶几、拉杆箱、安全头盔,新颖产品扫地机器人、5G基站设备外壳、新能源汽车玻璃,高科技产品航天器部件……无一不需要聚碳酸酯(PC)材料。当下,该公司不仅填补了我省高端工程塑料领域的空白,还为当地“链”来了19家上下游企业,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放眼望去,濮阳市各县(区)都在立足当地特色和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国内首个绿色涂料产业园落地濮阳;全国屈指可数的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也在濮阳;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耐材制造企业扎根濮阳。濮阳已汇聚新材料规上企业100余家,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今年8月,我省首座油、气、氢综合加能站在濮阳揭牌;5月19日,濮阳市第一条氢动力公交线路20台氢燃料公交车正式运营。这些曾经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网红”,来到了濮阳百姓身边。这里正在率先尝鲜“21世纪终极能源”。
濮阳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重大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构建氢能制、运、储、用全产业链条: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濮阳平稳运行接近半年;河南(濮阳)氢能装备产业园初具规模,濮阳商用车开启“氢时代”;我省首个氢能产业孵化园暨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正在加速建设……
濮阳市通过“制造业倍增”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优中培新”,新兴产业“有中育新”,未来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新动能活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