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能源发展网
地热能
地热能
我的位置: 首页 > 再生能源 > 地热能
人民日报:高质量开发利用地热能
发布时间:2023-10-19
  |  
阅读量: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3年10月18日、19日,《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了《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1/6,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让地热能“热”起来》和《高质量开发利用地热能》的报道。《人民日报》这两篇报道均指出,我国地热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双碳”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1/6,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让地热能“热”起来(新视点)

  本报记者 丁怡婷《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8日 第18版)

  云南大理,温泉疗养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河北雄安新区,地热代替燃煤,供暖能力已超1000万平方米;西藏拉萨,羊易地热电站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地热能已在不少地方广泛应用。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既可用来发电,也可用于温泉、供暖制冷、农业养殖等非发电端。据估算,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地热能占总量的66%左右,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

  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13.3亿平方米,温泉年利用能力6665兆瓦,地热农业年利用能力1108兆瓦。

  “发展地热产业不仅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业务发展。”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告诉记者,今年中国石化的地热供暖能力预计突破1亿平方米,服务区域将增至10余个省份的60余座城市。

  尽管我国地热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双碳”目标要求相比,特别是地热发电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与其他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影响,能够提供不间断的电力,稳定性好;运行时间可以达到年均8000小时以上,远高于风电的2000多个小时和光伏的1000多个小时。”地热能科学技术(大理)研究院院长张大伟说。

  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邓壮介绍,地热发电对地热温度要求高,一般需在120摄氏度以上,而我国高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大多分布在滇西、藏南等地区,与电力主要消纳市场分布区域不同;另外,这些地区的地热发电项目前期勘探开发周期长、投资大,目前在上网电价等方面还有待政策支持。

  张大伟认为,要实现地热能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开发利用,有待继续摸清地热资源家底,加大地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破解深部地热勘探开发、干热岩热储改造工程等技术瓶颈。近期,中国石化在海南海口市部署的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一井顺利开钻,钻井深度将达5000米,后续将依据岩心和测录井等资料,验证深层地热探测评价关键技术,助力深层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

  为了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一些地方积极探索高、中、低温地热能梯级开发利用。在云南大理弥渡县,地热能发电及梯级利用综合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地热发电后的剩余热水温度约在80至90摄氏度,通过能源站集中为农业温室大棚供暖。“现在大棚总面积500亩,每年的天然气和用电成本大约600万元,使用地热供暖后用能成本有望降低1/3。”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曲健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发力,我国地热产业将不断释放潜力。

  (转载自2023年10月18日 第18版)

  高质量开发利用地热能(微观)

  丁怡婷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第15版)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可广泛应用于发电、温室种植、食品烘干、建筑物供暖和制冷等领域。近期发布的《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到13.3亿平方米。

  地热能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库。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1/6,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约7亿吨,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亿多吨,地下3000至1万米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856万亿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还有独特优势,它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可形成不间断的能源供应。风电、光伏的年均运行时间一般在2000多小时和1000多小时,地热则可以达到8000小时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工作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绿色转型。地热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小,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在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一定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对更好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地热+项目应用)

  总体上看,我国地热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与“双碳”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地热关键技术支撑需要加强,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也有待提升,等等。推进地热能高质量开发利用,要尽快摸清家底,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适宜性、开发利用总量和开发强度等进行总体评价,避免粗放式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快推动地热能相关行业从单一、低效向多元、高效的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用能方式由单一地热能转变为“地热能+”,产业链条由单一能源行业转向与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等产业综合利用、地热能梯次开发利用等。比如,云南等地正探索利用地热发电之后的剩余热水为农业温室大棚供暖,拓宽了地热能的应用场景,也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一些地热资源远离能源消费市场,不少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开发利用前期成本较高,需要强化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等,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才能进一步激活行业发展活力,让地热能开发利用热起来。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开发利用好地热能这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积极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我们一定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